最新公告

寻找历史 解码文物|中国第一个电力轧钢厂办公楼

寻找历史 解码文物|中国第一个电力轧钢厂办公楼

在昆明安宁,有一座历经近百年风雨的欧式小楼,它不仅是一栋建筑,更是云南现代工业的“摇篮”。它就是中国第一个电力轧钢厂办公楼,见证了抗战时期钢铁救国的热血岁月,也开启了云南工业发展的崭新篇章。今天,就让我们走进这座建筑,细数那些镌刻在钢铁与砖瓦间的波澜岁月。    

安宁太平街道办事处桥头村,矗立着一座历经近百年的欧式小楼——中国第一个电力轧钢厂办公楼。这栋建筑于1939年10月正式建成,此后在1940年,炼钢厂、轧钢厂等配套设施也陆续建成。

作为建厂初期修建的建筑,这栋行政办公楼是目前仅存的一幢,它采用砖木结构,整体坐东向西,占地面积达1000 平方米,属于砖混仿欧式风格——下碱、墙体、门窗的设计局部带有西式建筑特征,平面呈独特的 十”字形布局。屋顶为单檐斜坡样式,覆盖着灰瓦,“十”字布局中横向部分为二层,纵向部分为三层,一层则作为进入办公楼的通道。

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我国鞍山、石景山、上海等重要钢铁基地相继沦陷,军需与民用钢铁供应陷入紧缺困境,对美、英等国的依赖度日益加深。为打破这一局面,满足抗战军需及市场需求,在战争形势的迫切推动下,国民政府相关部门开始筹划在大后方兴建钢铁厂。

1940年,为满足国内抗日战争的军需以及市场对钢铁的需求,国民政府经济部提议筹建云南钢铁厂。随后,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向国民政府呈报,申请批准成立云南钢铁厂筹备委员会,该委员会由经济部资源委员会、军政部兵工署、云南省政府三方共同筹办。经三方商议决定,将厂址选在滇缅公路32公里处的安宁县连然镇(现连然街道办事处郎家庄)。其中,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的王庞佑担任主任委员,时任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的周仁担任副主任委员,筹备委员会下设工务处、总务处与交通处。建厂所需设备均从美国、英国、德国、瑞士等国家进口。

两个厂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蹒跚起步,经过一番艰苦创业:

1941年6月,中国电力制钢厂的 1.25 吨电炉建成;

1941年8月,该厂正式投产,成功炼出第一炉电炉钢,并浇铸出9根钢锭。

1942年7月,云南第一批钢材在此轧制完成,之后还陆续轧制成各类抗战急需的钢材。

1943年5月,云南钢铁厂的71立方米小高炉也成功冶炼出第一炉铁水。

这两个厂的建成与投产,成为云南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,为云南工业及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据统计,抗战期间生产钢锭、钢材、钢铸件1440多吨,生产的产品大多供应给抗战急需的军工系统。

随着中国电力制钢厂的入驻,现代科学技术与先进文化也随之传入云南、带入安宁,使当地民众首次接触到近现代工业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工艺,同时,大批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来到安宁,使安宁的社会结构与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,当地经济发展模式也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,逐步转变为以工业生产为主,为安宁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。这不仅为如今安宁在社会、经济、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,还使安宁成为云南第一个现代大型钢铁工业生产基地,全面推动了安宁的现代化进程。